近舟安被問到多的一個問題就是:要不要去讀個在職研究生?
大環(huán)境不好,職場沒發(fā)展,人人都焦慮。一位朋友告訴我說:他工作這七年,拿到的[敏感詞]的一份報告,就是體檢報告,前后問題部分有7頁。
年紀輕輕就活成了醫(yī)學觀察對象,活體標本,各種疾病的培養(yǎng)皿。他說,他覺得現(xiàn)在的職場太卷了,決定去讀一個在職研究生,或許會更有出路。
這似乎,是很多人現(xiàn)在考慮職業(yè)發(fā)展的重點。
但關于這個問題,我的答案是:考在職研究生,對一個人的發(fā)展,幫助是極其有限的,請謹慎下決定。
1、如果你沒有職稱評審或落戶等不可抗力因素的驅動,那么不必去考在職研究生;
2、如果你本身對在職研究生學習的內(nèi)容,沒有強烈的欲望,那么也不必去考在職研究生;
3、如果你的學習密度不夠大,只在周末學習,學習主要用于應付考試,為了拿證而拿證,那更不必去考在職研究生。
事實上,大部分人想考證,都是希望這本證書能成為自己的一個敲門磚。
但很抱歉地告訴大家,現(xiàn)在求職與應聘的邏輯,已經(jīng)和過去很不一樣了。
以前企業(yè)挑選人,可能還會看你的背景,看你的證書,看你的自我介紹。
但現(xiàn)在企業(yè)挑選人,都不會太看重上面這些,特別是越[敏感詞]的企業(yè),就越注意候選人身上,那些無法用考試培養(yǎng)出來的稀缺能力,尤其是企業(yè)本身無法培訓出來的能力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資深的HR,他們都擁有一個高明的面試技巧,叫做:問非所問。
這指的是他們問你一個問題,根本不是想聽這個問題的答案,也不是想聽你回答中那些表層的意思,而是他們會去捕捉,表層信息[敏感詞]的你這個人的:性格、三觀、潛力、動機、品格、審美等。
再舉個例子,資深的HR非常喜歡問一類問題:讓你評價一個人、一本書、一個產(chǎn)品,或者一家公司,或者一件事情。
這背后就是面試官在考察你內(nèi)心的價值排序。
而一個人內(nèi)心的價值排序,遠比一本證書,要來得重要。
未來,越來越多的企業(yè),都看中一個人的隱性技能,就是那些無法被培訓出來的東西。
比如你是做公眾號或者視頻號內(nèi)容的,你對用戶心智的熟悉和大眾關注焦點的把握,就需要特別厲害。而這種東西,非常難培訓,所以就成為招人的核心指標。
有沒有在職研究生的證書,不會決定一家公司要不要你。
當然以鍍金和發(fā)展高端人脈,花高價上在職的MBA、EMBA,去參加中歐商學院或者長江商學院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兒。
后,我想說,在舟安身邊,絕大多數(shù)考取了在職研究生的朋友,也并沒有因為這本證書而改變命運。
所以,先考慮清楚自己的需求,以及市場的狀況,再考慮要不要去上學,否則花錢事小,浪費時間是真的心疼啊。